当前位置:首页 > 人群 > 名人养生 > 正文

盘点陆游孟子的的长寿之道

2017-06-21 16:43:34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古人长寿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啊!像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孟老夫子。他的一生都在为发扬儒家的思想而年努力。在那样的情况下却能够长寿。这是为什么呢?

目录:

第一章:孟子的长寿经验

第二章:陆游的长寿之道

第三章:古代美女用草木灰护肤

第四章:名人与药食养生

古人长寿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啊!像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孟老夫子。他的一生都在为发扬儒家的思想而年努力。在那样的情况下却能够长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的长寿经验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的代表,人们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据说孟子活了84岁,这在当时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算得上是高寿之人。他为什么会如此长寿呢?用现代观点分析,我们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

积善成德

孟子是山东邹县人,名轲,幼年时代受到母亲的精心抚养与教育。孟母对孟子的成长要求十分严格,她认为居住环境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当孟母发现居住的人为环境风气不利于孟子的成长时,曾经迁居三次,使孟子有了良好的居住与学习环境。孟母还严格要求孟子勤奋学习,努力上进,她将正织的布割断说:“你求学半途而废,就像割断的布—样,永远不会成功。”孟子发愤读书,终于成才。

孟子在适宜的环境里生活,也养成了他平时爱做好事、积善成德的品行。孟子提倡保养良心,减少私欲;正人先正己,要与人为善;交品德端正之友;为人要安常守分,不忧穷困;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谨言善行,要与民同乐,与人共享;提倡仁、义、礼、智、信,即要有恻隐之心(仁),正直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谦诚之心(信)。他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身体也必多有助益。这就是古人说的“仁者寿”、“智者寿”的道理。一个人要排除各种妄念,平时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医学家孙思邈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汉代学者董仲舒认为,“仁者所以多寿,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仁者长寿在于善修身养性。孟子常怀慈善之心,积善成德,这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四处游说

孟子生活的时代经常发生战争,孟子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便到齐、楚、燕、宋、鲁等国进行游说,宣传他的“仁义”主张。由于孟子有才学,又善于言辞辩论,各国君王都喜欢听他发表政治见解,大都热情接见,受到敬重。孟子在长期外出的过程中,锻炼了体力和意志,为他的健康长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能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人的筋骨需要活动舒展,人的气血需要运行通畅,这是“体欲常劳”的主旨。人的肢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五脏,通百脉,长养肌肉,强筋壮骨。孟子周游列国,从养生角度来讲,确实有健身之举。

勤于用脑

孟子到了70岁以后,不再外出游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与着述。他由于着述,勤于用脑,使之“思则必有所存,神有所归”。按现代保健学的说法,人的大脑收到信息刺激越多,脑细胞就越发达,其老化的进程也就越慢,所谓“思可延年”。《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平生的思想学说,思想丰富,言辞犀利,善于比喻,富于文采。其中很多段句,人们当作名句、警句,至今仍在运用着。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当然,用脑也不能过度,古人所谓节思之说便是。孟子之所以长寿也说明他用脑也有节制,因此才得以长寿。

生活简朴

孟子的日常生活很简朴,特别是在游说各国时,旅途劳碌,常不得温饱。他从不择食,什么都吃,粗饭菜汤从不挑剔,吃饱肚就知足了。他对生活不奢求,随遇而安,简朴的生活习惯成了他长寿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总之,孟子虽然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但他母亲为他选择了适于他健康成长的环境。当他学有所成之后,又注意自身修养,勤于动脑,乐于动身,顺应自然规律,终于使他成为一位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的长寿圣人。他的长寿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陆游的长寿之道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是南宋着名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注重养生保健的人。他一生屡遭小人排挤,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与唐氏的一段美满婚姻,最终也因受人干涉而各自饮泣。诗人晚年隐居山村,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同时仍然作诗填词,直到84岁时还“无诗三日却堪忧”,仍旧思路敏捷,而且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有时还上山砍柴。陆游享年85岁,在当时并不多见。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他说:”养生如艺树,培养要得宜。常使无夭伤,自有干云时。”又云:“灰深火可宿,炷小灯耐久。长流故不腐,易成必速朽。”寓意着养生的哲理:火星深埋,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不至熄灭;灯芯放小,可使灯火燃的时间更长。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人的精、气、神,如能足全且节用可以延年益寿。

陆游的一生饱磨难,心中难免有愤懑痛苦之情,他在诗中说“人生由来不满百,安得朝夕事隐忧”。他认识到,人在任何时候都应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不做减寿之举。对于曲折坎坷的人生,他做到了“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处于逆境时,微笑面对,淡泊人生,“忍字常须为座铭”、“扫尽世间闲忿欲”。这就是陆游长寿之道。

古代美女用草木灰护肤

每到冬季,我这个平素从不涂化妆品的男人为防冻、防裂,在早晚也会往脸部和手上涂抹护肤品。涂抹之余,替古人担忧:化妆品没问世前,古人用什么东西护肤呢?

闲翻古藉,才知古人用的化妆品、护肤品比现代人每天涂抹的生态环保得多。唐代医典《外台秘要》(成书公元752年)就记录了我国历史上女皇帝武则天护肤、美容的过程:宫女打开金花盒,把盒内雪洁的细粉倒入一小盂米汤里,仔细搅匀。然后把这只金盂捧到武则天面前,女皇伸手舀起一捧浓稠的粉浆,涂到脸部和手上,轻轻地揉搓着,仔细地护理着皮肤……书里还清楚地交待,这是“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别看名字很抢眼,读了书中记载的此秘方配制过程,我才恍然大悟并很惊讶:原来武则天用来护肤和美容的“化妆品”就是把益母草烧成灰,然后用水拌成团,放在一种特制的小炉当中,以低温炭火慢慢煅烧,再把烧过的灰团反复研磨,最终得到“白色细腻”的细粉。至于具体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早晚洗漱时,取出少许益母草灰,兑和成灰浆,再将灰浆涂抹在脸、手上,反复擦揉。

其实,在唐代用“益母草灰”化妆和护肤并非宫廷贵妇千金大小姐的专利。敦煌藏经洞发掘的民间手抄医书里,也有平民百姓用益母草灰消除脸上黑斑、粉刺等“面上一切疾”的秘方。可见,用“草木灰”化妆、护肤和美容已成为当时普通女性非常熟悉的一项生活常识了。称为南宋末期“生活百科全书”的《事林广记》中,不仅记载了人们普遍使用“草木灰”化妆护肤,还记录了当时人们已将益母草灰发展成了一种配有多种中草药成分的复合型制品,女性则将茯苓、天门冬、香附、甘草、杏仁、皂角、大豆等与益母草灰巧妙搭配开发出“洗面奶”。这可能是根据北宋末年官修的医典《圣济总录》而来,这本官家医典里就有一款“益母草灰涂方”治“面黑”的记录:“用益母草灰与醋和成团,以炭火煅七度后,入乳钵中研碎。用蜜和匀,入盒中,每至临卧时,先浆水洗面,后涂之,大妙。”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即到北宋末,“草木灰”已发展成了一种“营养修护型”美容产品,宋代人还给“益母草灰”起了“玉女粉”的芳名。到了元明时期,“益母草灰”美容及护肤的“神功”更是得以充分挖掘。元人编纂的生活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明代的《普济方》都对“玉女粉”的“进化”及其美容和护肤功能有记载。从古籍记载来看,古代美女用“草木灰”护肤、美容的历史起码超过1000多年。

翻古籍发现,虽然我们祖先使用过的 “化妆品”、“护肤品”缤纷多彩,且不同的妆粉分工也很细,但均离不了益母草灰这种主要原料。由于草木灰含碱性,能够去除油污、腻垢,所以它一直是人们洗涤衣物、清洁身体的理想材料。而“益母草”,不仅生命力极强,处处都能生长,资源丰富,容易采集;而且益母草含有硒、锰等多种微量元素。

名人与药食养生

苏东坡与芡实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老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他对养生很有研究,着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刚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至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据说苏东坡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粥”,并称之“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芡实是睡莲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仁,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芡实味甘涩性平,具有滋养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益精等作用。

苏辙与茯苓

苏辙不但在文坛上享有盛名,而且在用中药养生方面颇有造诣。据说苏辙少时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服药而不愈。32岁那年,苏辙学习气功,食茯苓,一年疾竟愈。此后,他便研究药物养生。他认为,茯苓乃补肾脾之养生珍品,可“解急难于俄顷,破奇邪于邂后”,遂创作《服茯苓赋并引》写道:“松脂流入地下为茯苓,茯苓千岁,举则为琥珀。”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祛老者”。倘久服则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绿发方目;神止气定,浮游自得。然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乎无穷。”茯苓性平,味淡甘,功能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利、水肿等症。17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则把茯苓列为上品,指出“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王怀隐与枸杞

王怀隐是北宋着名的医学家,专为赵氏皇族看病。他受唐代刘禹锡枸杞诗的影响,研究后深信枸杞的延龄作用。他在《太平圣惠方》书中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使者去西河办事,路遇一青年妇女正责打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深感气愤,问女子:“这老者是你何人?”女子说:“是我孙子。”使者又问:“为何打他?”女子道:“我家有良药,他不肯服用,故而责打。”使者问:“你家的药有几种,能否告诉我?”女子答:“药有一种,春名天精,夏名长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骨。按四时采服之,可与天地同寿。”王怀隐亲自种枸杞树,用枸杞为百姓治病。实验证明,枸杞性干味甘,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实为健身良药,滋补佳品。

乾隆与龟龄集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活到89岁高龄,与其常服龟龄集有直接关系。至于乾隆所服“龟龄集”,乃是中华传统医学中一种补肾填精、壮阳培本的长寿药方。方中,既有补肾阳的鹿茸、肉苁蓉、补骨脂、锁阳、海马、淫羊藿等药;又有滋肾阳、填肾精的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天冬等药。此方历史久远,功效奇特。尤其对中老年人肾气亏损更为适宜,其显着疗效更为稳定。乾隆长期服用,觉得其强身健体、抗衰益龄作用奇特,所以,十分关心龟龄集的制作、保管和使用情况,而且还把龟龄集赐给文武大臣,在众人面前时常盛赞龟龄集抗衰益寿的疗效。

慈禧太后与茯苓饼

清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寿命,长达74岁(1834-1908年)。慈禧长寿,除了女性这个自然因素之外,就是坚持常食药膳,从已公布的13个补益方看,其中茯苓药膳使用频率最高达78%以上。当初慈禧太后为了养身延年,采纳了太医的进言,命御膳房用精白面和茯苓粉制成“茯苓饼”共膳,并常以此赏赐大臣。因茯苓饼既有清香之味,又有祛病延年的功效,故成为清王朝宫廷里的名点。茯苓之所以能得到医家的格外垂青,是有科学道理的。据现代医学检测,茯苓还含有丰富的麦角甾醇、茯苓酸、卵磷酯等。这些成分的检出,证实了把茯苓用于长寿补益方面的正确性:“茯苓多糖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结语: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长寿的人都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他们都注重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调理,同时放开自己的心情。(文章原载于《益寿文摘》《养生》,刊号:2012/01,刊号:2012/02,作者:唐祖宣,常祥,赵柒斤,成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