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疾病预防 > 正文

孕妇血压高该如何治疗及预防

2015-09-06 22:55:13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孕期的保健是很重要的,因为孕妇的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是比较的特殊的,所以孕妇的高血压也是很多人都关注的事情,准妈妈的血管和老年人一样脆弱。

妊娠高血压是严重危害孕妇和胎儿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直接危及孕产妇和围产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妊娠高血压的治疗非常重要。

由于每个孕妇所表现的症状不同,医生会根据孕妇的症状、怀孕的周数、胎儿的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治疗的方向。妊娠高血压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使孕妇和胎儿的危险性降低,帮助孕妇顺利生下健康宝宝。

孕妇血压高该如何治疗及预防

孕妇血压高该如何治疗及预防

孕妇血压高治疗方法

体位疗法

孕妇最好是采用左侧卧位卧床休息,因为左侧卧位有较好的利尿作用,能降低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胎盘功能,纠正子宫胎盘缺氧。

饮食疗法

饮食是最重要的,要适当限制热量,防止过食。因为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如进盐过多,可使钠在血管壁滞留,增加血管壁对增压物质的敏感性。

进食优良高蛋白食物,因为妊娠高血压疾病有蛋白尿,常伴有低蛋白血症,但对肾功能不全者除外。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钙剂,可以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

药物治疗法

妊娠高血压可通过口服降压药的方法进行治疗。

由于妊娠高血压的治疗要顾及孕产妇及胎儿或新生儿双方的安全,因此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较安全的饮食疗法和体位疗法。

选择抗高血压药物及药物治疗时机时要权衡一下利弊。尽管一些权威机构提供了一些治疗妊娠高血压的药物,但大都是借鉴动于物实验间接资料或不全面的临床资料。

药物治疗法

妊娠高血压可通过口服降压药的方法进行治疗。

由于妊娠高血压的治疗要顾及孕产妇及胎儿或新生儿双方的安全,因此治疗妊娠高血压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较安全的饮食疗法和体位疗法。

选择抗高血压药物及药物治疗时机时要权衡一下利弊。尽管一些权威机构提供了一些治疗妊娠高血压的药物,但大都是借鉴动于物实验间接资料或不全面的临床资料。

积极降压治疗

孕妇治疗高血压不能单凭降压药物,因为过多地服用降压力量较强的降压药物,对孕妇或胎儿的健康不利,也不宜过多应用镇静药。

一般比较安全的药物是利血平、降压灵或复方降压片等,也可用中药野菊花、罗布麻等。

同时孕妇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与情绪激动;保证充分睡眠和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太咸,每天食盐量不得多于半小匙,防止水肿,一旦发生水肿,应用双氢克尿塞等利尿药物。

要积极治疗引起孕妇高血压的各种疾病,例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现代医学认为,孕妇在怀孕开始不久就出现严重而又顽固的高血压经治疗不能解决问题时,那么就应该采取人工流产等方式终止妊娠。

同样道理,如果有高血压的妇女,在高血压没有控制以前,也不适合怀孕。

如果孕妇到妊娠中期或后期因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造成严重高血压者,有时也需要中止妊娠或采取手术等方式提早分娩,以免发生危险。

孕妇高血压的症状

妊高症是产科特有的常见疾病,本病多发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水肿多从踝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有些会出现全身水肿,经休息后仍不消退。

同时伴有头晕、头痛、胸闷、上腹不适,甚至抽搐昏迷。有些人会出现蛋白尿,一般是出现在高血压之后。

重度妊高症者,在上述各严重症状的基础上还表现为子痫,抽搐发作,或伴有昏迷。

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子痫前期症状可并不显著,而骤然发生抽搐,发生时间多在晚孕期及临产前,少数在产时,更少的还可在产后24小时内发生。

孕妇如何预防高血压

1、如果是轻度妊高症一般不需用药,也不可自行擅自服用降压药,应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2、孕妇治疗高血压不能单凭降压药物,因为过多地服用降压力量较强的降压药物,对孕妇或胎儿的健康不利,也不宜过多应用镇静药。

3、以每天左侧卧位休息,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可酌情给予口服药。病人应保持愉快情绪,避免精神刺激与情绪激动。

4、监测胎儿胎动、心率是否正常,可以判断孩子是否有缺氧的情况。孩子缺氧对颅脑损伤最大,出生后容易出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5、妊娠性高血压的预防主要在于孕期的保健,加强产前教育,常规测量血压,检查尿蛋白水平。

6、建议到医院后,休息半小时,再测量血压,如果还是比较高,需要给予降压治疗。

7、怀孕时要多加保养,主要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然后可以适当的运动,多补充一些维生素对孕妇的身体也是好的,这里并不是主张吃那种成瓶的维生素药啊,只是要好好的多吃点水果蔬菜!

8、保证充分睡眠和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太咸,每天食盐量不得多于半小匙,防止水肿,按时做产前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以上就是关于孕妇高血压的一些相关的知识介绍,引起孕妇高血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因素,另一种是病理性因素。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要重视起来,积极地治疗。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