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急救常识 > 正文

丧心保姆杀10人 农药中毒如何急救

2017-05-31 00:38:1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当我们没空照料老人或者孩子时,通常都会选择请保姆。但是近日,有一则新闻震惊全国。一保姆为拿保费,上班三天就毒杀老人。一起来看看吧!

何老太的儿媳梁女士通过广州南沙一家保姆介绍所,请了个阿姨何天带到南沙区照顾70岁的何老太,请工时何天带表示,“如果做了几天老人就死了,也要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梁女士没有想到,这样一句话竟然暗藏杀机。

不到三天,何天带在凌晨4点给老太喂了勾兑有安眠药和敌敌畏的肉汤、注射毒肉汤,2小时后见老太还没咽气,又用绳子勒脖。天亮后,何天带通知家属老太过世了,要求支付2600元保姆费。昨日上午,这个“恐怖保姆”犯故意杀人罪,在广州市中院受审。

对于农药中毒我们应该如何急救呢?

农药中毒的急救包括现场急救和医院抢救两个部分,现场急救是首要的,医院抢救是后续的,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1.现场急救:现场急救是整个抢救工作的关键,目的是将中毒者救出现场,防止继续吸收毒物并给子必要的紧急处理,保护已受损伤的身体,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打下基础。

现场情况较复杂,应根据农药的品种、中毒方式及中毒者当时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

(1)去除污染源:去除农药污染源,防止农药继续进入患者身体是现场急救的重要措施之一。

①经皮引起的中毒者。根据现场观察,如发现身体有被农药污染的迹象,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裤,迅速用清水冲洗干净,或用肥皂水(碱水也可)冲洗。如是敌百虫中毒,则只能用清水冲洗,不能用碱水或肥皂(因敌百虫遇碱性物质会变成更毒的敌敌畏)。若眼内溅入农药,立即用淡盐水连续冲洗干净,然后有条件的话,可滴入2%可的松和0.25%氯霉素眼药水,严重疼痛者,可滴入1%~2%普鲁卡因溶液。

②吸入引起的中毒者。观察现场,如中毒者周围空气中农药味很浓,可判断为吸入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带离现场,且于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领、腰带,去除假牙及口、鼻内可能有的分泌物,使中毒者仰卧并头部后仰,保待呼吸畅通,注意身体的保暖。

③经口引起的中毒者。根据现场中毒者的症状,如是经口引起的中毒,应尽早采取引吐洗胃、导泻或对症使用解毒剂等借施。但在现场一般条件下,只能对神智清醒的中毒者采取引吐的措施来排除毒物(昏迷者待其苏醒后进行引吐)。引吐的简便方法是给中毒者喝200~300毫升水(浓盐水或肥皂水也可),然后用干净的手指或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位引起呕吐,并保留一定量的呕吐物,以便化验检查。

(2)因地制宜进行急救:利用当地现有医疗手段,对中毒者进行必要的现场紧急处理。对中毒严重者,如出现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应立即按常规医疗手段进行心肺脑复苏。如呼吸急促、脉搏细弱,应进行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可使用呼吸器),给予吸氧,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或注射呼吸兴奋剂等。如出现抽搐现象,可用安定类药物控制。

2.医院内抢救:在现场急救的基础上,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抢救治疗。院内急救除了要根据中毒者的症状和病情实施常规的医疗救助手段外,还应根据农药中毒特点采取相应的医院内的抢救措施。

(1)清除毒物:尽快、彻底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是最简单又是最重要抢救手段,其效果远好于毒物吸收后的解毒或其他治疗措施。

①清洗体表。在现场已冲洗的基础上,应再作被污染皮炎的彻底清洗,除用清水外,可在需要时酌情用一些中和剂冲洗,如5%碳酸氢钠、3‰氢氧化钙溶液等碱性溶液,又如3%硼酸、2%~5%乙酸溶液等酸性溶液。使用中和剂后,再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洗去中和液。

②催吐。催吐是对经口中毒者排毒很重要的方法,其效果常胜于洗胃。已现场引吐者入院后可再次催吐,除了现场引吐方法,还可选用:a.用1%硫酸铜液每五分钟一匙,连用三次;b.用中药胆矾3克、瓜蒂3克研成细末一次冲服;c.吐根糖浆10~3o毫升口服,然后再喝100毫升水催吐。

③洗胃。催吐后应尽快彻底洗胃。洗胃前要去除分泌物、假牙等异物,根据不同农药选择不同洗胃液,具体操作方法是:插入胃管,先抽出内容物(留取一定量内容物作毒物检定),再灌注洗胃液。每次灌注洗胃液500毫升左右,不宜过多,以免引起胃扩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每次灌入量尽量排空,反复灌洗直至无药味为止。

④导泻。导泻的目的是排除已进入肠道内的毒物,阻止汤道吸收。由于很多农药以苯作溶剂,故不能用油类泻药,可用硫酸钠或硫酸镁30克加水200毫升一次服用,并多饮水加快排泻。但对有机磷农药严重中毒者,呼吸受到抑制时不能用硫酸镁导泻,以免由于镁离子大量吸收加重呼吸抑制。

(2)尽快排出已吸收的农药及其代谢物常用急救手段有吸氧、输液、血液净化等方法。

吸氧。通过吸入途径引起的农药中毒,吸氧后可促使毒物从呼吸道排出体外。吸氧可对已吸收到血液中的毒物及代谢物有一定的氧化作用,可以促进解毒。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