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皇上吃的真的一点都不好 别再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2016-11-29 15:55:0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在美食这一点上,皇上吃的并没有人们想象中辣么好,或许还不如平常百姓人家。为啥? 皇帝吃的并不好 首先,“不可持续发展”的美食吃不到

在美食这一点上,皇上吃的并没有人们想象中辣么好,或许还不如平常百姓人家。为啥?

皇帝吃的并不好

首先,“不可持续发展”的美食吃不到

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那时还没有温室大棚栽培技术,如果皇帝夏天要吃冬笋,冬天要吃新鲜蚕豆,供膳太监弄不到就可能掉脑袋了。所以,那些一年只有一两个月才有的果菜,皇帝一般是吃不到的。

再者,民间美食皇帝也难吃到。众所周知,美食常藏匿于民间的各种犄角旮旯里,皇帝想吃,难道还能找不到?关键他一开搜索引擎,太监们就已经把那些个民间美食屏蔽掉了,他根本搜不出来。

好不容易乾隆年间,扬州盐商美食名满天下,也传到乾隆帝耳边了,他下江南时还真就专门要尝尝盐商们的手艺。可这吃了半天也没尝出什么不一样来,原来还是太监们搞的鬼——所有的菜统统都被多加了一大勺糖,那味道可就变奇怪了,如何还能称得上美味?太监们只怕万岁爷回宫后还想吃,做不出来,小命又是不保。

其次,“面子工程”太误事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到了吃饭的时间,皇帝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不过,御膳房做的菜只是摆着看的,因为皇帝一叫传膳,就马上得上那些个菜,来不及做,那些菜都是事先做好,然后一直放在灶上热的,这就是为了排场。这种菜基本很难吃,皇帝也不爱吃。

所以,溥仪自己吃的基本都是太后和太妃们送的食物。(Ps:就算是现做的,大家也知道,就古代房屋那建筑面积和布局,等饭菜从御膳房到皇帝跟前的功夫,现炸的春卷,刚出锅的包子,才烤好的肉串……都早凉了!)

再次,自己一个人吃饭,好吃还不能多吃

身为一个吃货,多吃美食的欲望,也绝对是“美食”的一部分。但皇帝喜欢的菜品可不是想吃就能多吃的,清廷就有“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还有一说,皇帝吃过的两口的菜,几个月内不能上桌;皇帝吃过三口的菜,这辈子都不可能上桌,就怕被人知道了万岁爷喜欢吃什么,往里面下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银制品测试、太监试吃啥的,还是不能百分百确保食品安全。诶,其实皇帝吃的每一口,也都是小太监吃过的剩菜了……)

另外,皇帝一般都是一个人吃饭,除非设宴请客,要么就是叫来后妃一起吃。可妃子们来陪膳时,也必须谨遵君臣大礼,一本正经,很没意思。

这下,您信小编了吧?

皇上吃的一般,那名人呢?

文豪里的著名吃货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文豪他们不仅非常有才,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吃货,大吃货!苏轼、贾思勰、曹雪芹、袁枚……必须都到碗里来。

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乃“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但是它却不曾提起,其中文章共92篇,而涉及饮食烹任的内容就占25篇,包括了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醋、豆豉……提到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至于苏大学士的东坡肉,《红楼梦》中的各色美食……不是吃货如何能自己独创出美食来,亦或写的出来呢?不过,他们和袁枚相比,似乎还是逊了点。

如图,知道这首诗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它就是袁枚这货写的。你肯定想不到,袁枚简直是个吃货全才,不仅爱吃美食,还学怎么做,做完还记录下来整理出书!可能还是个处女座,有点追求完美主义,强迫症——他要弄清楚每一样美食的制作工艺、制作过程,用什么样的刀工,什么样的火候,连用什么碗、盆来盛更能体现出菜肴的色泽都有详细的记录。

袁枚写的《随园食单》里,介绍了关于各种食材各种美味的做法:肉类的,猪肉、鸡肉、牛肉、羊肉、鹿肉……蔬菜类的,豆腐、菌类、海鲜、江鲜、小菜、点心、饭粥、茶酒……应有尽有,快赶上美食版的百科全书了!不仅如此,袁枚还很暖心得告诉不爱做饭、不做饭的人,哪家店什么东西好吃,还是一本清朝美食攻略了!和袁枚比起来,贾思勰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最神的是,袁枚还能照着前人的食谱恢复名菜,例如云林鹅。元代画家倪云林曾在自己的著作《云林集》里留下不少美食的做法,其中就有这道云林鹅。袁枚遵照《云林集》中的方法,做出来的云林鹅“不但鹅烂如泥,汤亦鲜美”。

当然,吃货还有一大境界,大概就是临终遗嘱也是关于“美味”的了。

比如,金圣叹。金圣叹也是一代文豪,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都有过评点。顺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曾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此事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可他一生也是坎坷,早年生活优裕,后家道中落,还被人陷害卷入了官司被判死刑。大概也是曾经买不起高等食材,而用一些便宜的食材来欺骗自己的舌头,临终遗言竟是“花生与豆干一起嚼有火腿味。若家贫买不起火腿,可以此法暂解馋痨。此乃我祖传秘方。万嘱。万嘱”!诶,金圣叹这样一次用生命换出名的心得,让他从一个被顺治皇帝夸过的高才直接跨入了古代一流吃货的行列。

最后,说一个可以和神兽饕餮媲美的吃货。

“饕餮级”吃货 —— 苏曼殊

苏曼殊爱吃牛肉和糖,加之信佛,被人戏称“糖僧”。没钱的时候,他想念美食,就敲下自己的金牙来换糖吃。你想想,一个能忍着敲金牙的剧痛,只为换糖吃的人,足见他的口腹之欲了。为了吃,真是什么都能豁出去。

好吃,他便一直吃下去。

有一次,好友陈去病买来一包糖炒板栗给女儿吃,他抢上前去和小女孩一道把它吃光。到了夜间,回味板栗觉得好吃,又买了一包再吃。吃完还是觉得好吃,再买一包。陈去病等人劝阻无效,一直吃到胃病复发。

诗人柳亚子送他二十个芋头饼。几分钟柳亚子再次回到他的房间,饼就不见了。柳亚子觉得奇怪,苏曼殊指指腹部,二十个饼早已全部。但是这次情况更严重,已经被二十块饼撑得他躺在床上直不起腰了。

还有一次,他跟人打赌一顿吃六十个肉包子。吃到五十个的时候,腹部大胀,向上翻白眼。有人劝他别再往下吃了,结果他跟劝他的人打了起来……

不过,苏曼殊可不是位满脑肠肥只知道吃的人,他的文艺天分和成就也是今人所不能及的。他学识渊博、幽默风趣,有人这样形容他:时而楚楚长衫,化育学子;时而风度翩翩,诗人才子;时而慷慨激昂,心忧天下;时而身披袈裟,潜心向佛。

他对“吃”,有一种情结。天才而短暂的一生,他留有遗笔以概括:“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参考资料:1.皇帝吃饭那些事,新华网;2.古代吃货的舌尖名利场,博客天下;3.古代皇帝吃的御膳放到当今来是什么样的水平?知乎;4.吃货苏曼殊曾为换糖吃亲自敲掉自己的金牙,央视网。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