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时期圆领袍衫
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观察,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隋唐时代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
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也有加襕、褾者,其某些款式延至宋明。服色上有严格规定,据《唐音癸签》记:“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这与前几代只是祭服规定服式服色之说有所不同。隋与唐初,尚黄但不禁黄,土庶均可服,据唐代魏徵等人撰的《隋书·礼仪志》载:“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而后,“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黄袍加身”作为帝王登极的象征一直延续至清王朝灭亡,长达一千余年,以致黄色作为非皇帝莫属的御用色的习尚对中国人民社会文化意识起到相当强的制约作用。贞观四年(630年)和上元元年(674年)两次下诏颁布服色并佩饰的规定,第二次较前更为详细,即:“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跨;六品服深绿,银带九挎;七品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鍮石带九銙,九品服浅青,鍮石带九銙,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銙。”
在服黄有禁初期,对庶人还不甚严格,《隋书·礼仪志》载:“大业六年诏,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唐规定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卑服纳、絁、布,色用黄、白,庶人服白,但不禁服黄,后因洛阳尉柳延服黄衣夜行,被部人所殴,故一律不得服黄。”从此服黄之禁更为彻底了。一般士人未进仕途者,以白袍为主,曾有“袍如烂银文如锦”之句,《唐音癸签》也载:“举子麻衣通刺称乡贡。”
袍服花纹,初多为暗花,如大科绫罗、小科绫罗、丝布交梭钏绫、龟甲双巨十花绫、丝布杂绫等。至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对狮、麒麟、对虎、豹、鹰、雁等真实动物或神禽瑞兽纹饰,此举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