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是怎么死的?明朝大将常遇春墓在哪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青少年时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间,因而随人习练武术。因家贫,无力支付学费,就以多出力千些勤杂工换取学习机会。到长大成人之后,常遇春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学武有成,精于骑射,各种兵器都能使用。
后来,常遇春因不满生活现状,无法忍受饥饿的折磨,就投奔活动于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刘聚见常遇春有勇力,就让他当什夫长,并引为心腹。常遇春发现刘聚只知打家劫舍、四处抢掠,并没有什么打算或远图,他就萌发出脱离盗群,另寻出路的念头。于是在和州偶遇朱元璋时感觉这是个做大事的人,于是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勇猛敢战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不是康茂才)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
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集庆及其周围地区的占领,使朱元璋获得一块财富之区,为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战斗,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据史料记载,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虽然常遇春跟着朱元璋拼死打江山,但是最有也有一个不如意的下场,在战胜归来的途中病死,关于常遇春的死,有的人揣测是朱元璋幕后下黑手的,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也无法推测,毕竟是历史,我们这些没有依据的也不能乱说,不能扭曲历史。
常遇春墓原址为六朝古刹草堂寺,元末,草堂寺毁于战火,明初以其地为常遇春墓址。现址墓道两侧尚存一石柱,二石马,二石虎,二石羊,二武将石像。据文物部门的资料记载,常遇春的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也有说是位于太平门外锁金村街道岗子村钟山第三峰西麓。
常遇春墓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借着朱元璋的光,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1951年被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