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泰陵之谜 金头下葬的传闻引来盗墓贼
雍正皇帝可能是目前网络上最红的清朝皇帝了。要说四爷红了,那还是红的有道理。曾几何时,清史上只把康熙和乾隆作为研究重点,这两位,一个是雍正的爹,一个是雍正的儿子,一个在位六十一年,擒鳌拜、平三藩,治黄河,收台湾,三征葛尔丹,六次下江南;一个在位六十年,成十全武功,修四库全书,御制诗集厚过《全唐诗》。怪不得雍正皇帝夹在中间没影了,口口传颂的“康乾盛世”愣是忽略掉了雍正十三年的宵衣旰食、呕心沥血。
雍正承前启后,接治平天下,整顿吏治,推行新政,为乾隆朝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雍正皇帝的严酷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从他留下来的朱笔谕旨来看,这是一个极富性情,个性张扬的皇帝。正是因为他的个性,也使他成为了清代皇帝中最具有争议的皇帝。
不过,现在雍正皇帝的名声要比之前好多了,自从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搬上了电视荧幕,四爷就开始大红大紫,也得感谢唐国强老师的高超演技,把一个勤政爱民,坚决改革的皇帝形象刻画的深入人心,但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作品,电视剧毕竟是改编的,离真实的历史还很遥远。皇帝高居九重,帝王心术非我辈小民能轻易揣测,深宫之中,暗流潜涌;朝堂之上,党派纷争,留下的残编断简,又多有溢美之辞,令人看不透也猜不着。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就在谁也没有料到的情况下,雍正皇帝暴死。即便是轻描淡写的官方记录也难以掩盖这一过程的令人始料不及之处。雍正死的前两天,身体已经不适,但显然不是什么大病。因为还能够办公。死前一天,病情加剧,慌忙把两个儿子和亲王弘昼和宝亲王弘历叫到身边陪伴。晚上7点,病情变成险情,召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至寝宫,安排后事,宣布遗诏。过了零点,雍正龙驭上宾,咽了气。彻底解脱了。
也就是说,从不舒服到死,仅有两天时间。这是官方记载无法掩盖的疑点。临终最紧要的两位大臣留下的记录也使人不得不怀疑这一过程的非常之处。据著名文人袁枚撰写的鄂尔泰传记透露:雍正最为倚信的大臣之一鄂尔泰,常常陪在皇帝身边,随扈圣驾,常驻禁中。雍正病重的时候,在身边的重臣只有鄂尔泰一人,他携带遗诏从圆明园奔还内廷,深夜之间仓促找不到马,骑上一头运煤的骡子狂奔,由于没有坐垫,鄂大人的大腿和臀部磨出了血。血染红了裤子,鄂大人浑然不知,等到丧事初步料理完毕后,回到家才发觉。由此可见,如果袁枚记载属实的话,这事的确有点邪乎。
还有张廷玉,这是雍正最欣赏也最信任的汉臣。张廷玉做事非常稳重,说话著作也是相当谨慎。在他自己撰写的年谱中是这样记载雍正死亡当晚发生的事情的:“二十二日,漏将二鼓,刚睡下,忽然宣诏甚急,疾起穿衣直奔圆明园,到达后由太监引至寝宫方知皇上病危。‘惊骇欲绝’。”这段话里面,“方知”二字与“惊骇欲绝”四字最值得玩味。可以说,无论是官方所载还是私人笔记,总之,雍正皇帝的暴死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在当时,已经有关于皇帝暴死的种种传闻,什么是如厕时被仇家所杀,什么大侠潜入宫中成功行刺,割下首级逃逸,还有说皇帝在圆明园炼丹,误服丹药中毒身亡。还有人言之凿凿:“雍正在圆明园只剩下尸身,首级不翼而飞,最后乾隆皇帝为雍正造了一个金头缝在项上,以全尸下葬。”总之是对雍正的死怀疑是非正常死亡。
传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到了民国,清政府垮台,位于遵化和易县的东陵和西陵就成了很多盗墓贼垂涎不已的目标了,先是东陵大盗孙殿英借演习之名盗挖了慈禧和乾隆的坟墓,把陪葬的珍宝席卷一空,大多数珍宝都流失掉了,至今不知下落。后来位于西陵的光绪崇陵亦发生盗案,光绪和隆裕被剖棺取宝,妃陵中的瑾妃墓亦未能幸免。雍正的泰陵作为清西陵的第一座大墓,自然也难道贼手。
不久,易县文化局就向省文化局呈上了《关于抢救挖掘泰陵地宫的请示报告》。省里面因为此事关系重大,上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同意了申请,在批示中特别提到两个问题:一是保护文物;二是解开雍正帝死因,也就是所谓的“金头之谜”。
施工进展很快,不到三天的时间就已经挖到了地宫前的第一道屏障金刚墙。可是再挖下去,就发现盗洞不见了。这意味着当年盗墓贼并没有打穿泰陵地宫,四爷威武,居然安然无恙。挖掘工作人员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变化,需要马上向国家文物局报告。接到报告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与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都来了,在发现泰陵地宫完好的情况后,众多领导和专家严厉批评了挖掘工作组没有搞清楚情况就开始挖掘泰陵的行为,并责令立即对挖开的部分进行回填,恢复原貌,就这样,泰陵的保护发掘就此告一段落。
四爷躺在大墓里听了外边一阵嘈杂后又恢复了平静,一直到今天,关于雍正的死和“金头之谜”还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许,真要等到将来条件成熟,我们有了可以完美保护地底文物的技术之后,真相才会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