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诱因 一群道士被宋徽宗宠的无法无天
北宋徽宗时期,宫中有一个牛鼻子道士,专行招摇撞骗,蒙拐谄媚之事。
这一日,牛鼻子道士和宋徽宗赵佶对坐谈经论道,突然听到玉珮叮当,香气袭人,便忽地站了起来,诚惶诚恐地伏拜在地,他说:“九华安妃到了,九华安妃到了,她可是玉清观上真人转世啊。”话音刚落,内侍官报,皇后驾到。她?皇后是玉清观上真人转世?赵佶又惊又喜,刚要说话,牛鼻子道士又拜倒,口里高叫道:“神霄夫人来了。”果然有贵嫔相继而至。牛鼻子道士自言自语地说:“这些人在当日仙班和我平级等列,按照礼仪,我可不能拜她们。”拍拍膝盖的尘土,起身坐了下来。然而屁股还没沾板凳,又忽愕视唶地尖叫道:“大内皇宫,怎么会出现了妖魅气呢。”这次进来的是李师师。
众人瞠目结舌,天,这可是皇上最心爱的女人啊,且看这牛鼻子怎么收场。只见牛鼻子道士“怒目攘袂”,将手臂上的袖子挽了起来,取过御炉中用来挟火炭的火箸跳起来就要打,内侍赶紧拦住。牛鼻子道士悻悻然地说:“这个妖女是无尾狐变化而来,只要将她处死,就会显出原形,如果我说错了,我甘愿领受欺君之罪。”赵佶只是微微一笑,将此事作罢。这就奇了怪了,赵佶不是将李师师视若珍宝吗?为了她,竟然和大臣争风吃醋,不惜动用行政手段对大臣进行打击。
现在,这个牛鼻子道士满口胡柴,赵佶为什么不舍得和他翻脸呢?原来,赵佶爱李师师,但更爱这个牛鼻子道士。这个牛鼻子道士姓林,名灵素,原名灵噩,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家世寒微,自称远游至蜀,学道于赵升道,数载苦练,善能妖术,辅以五雷法,神通广大。曾经有一个叫刘混康的道士对赵佶说,京城东北角风水极佳,如果将地势增高,皇家子嗣便会兴旺。赵佶按他说的做了,后宫的妃嫔们像鸡棚里的母鸡下蛋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赵佶由此对道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又听说,曾经有道士在他即位前说留下谶语:“吉人当继大统”。这其实是一句混帐话,因为无论谁继承了帝位,都可以称之为“吉人”,反正都不得罪,就跟说“吉人自有天相”差不多。但赵佶非要固执地对号入座,说什么“‘吉’字和‘人’结合,正是‘赵佶’的‘佶’字”云云。而且,道教里还有一种令天下所有男屌丝怦然心动的 “补阳大法”。据刘道士说,采阴补阳能使人延年益寿,采得正,补得好的,还可以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哇,真是太神奇了!具体怎么操作呢?刘道士说,采阴的对象,最好二八少女,尚未破处,皮肤白嫩,骨骼伶珑,头发乌黑,五官标致,气色清奇,数量多多益善,采阴时,宜在山水花木之间,以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皇上,不妨试试。赵佶一试,果然神清气爽,畅乐无限。
从此,彻底地爱上了道教。他年年广纳宫女,索取处女破瓜,以至后宫妃嫔日益增多,《靖康稗史笺证青宫译语》记其:“五、七日必御一处女,得御一次,即畀位号,续幸一次,进一阶。退位后,出宫女六千人。”他大建宫观,鼓励人们信奉道教。在赵佶的大力倡导下,文武百官也争相效仿,以至于朝廷之上满眼黄服羽冠,真假道士,大行其道,江湖骗子,蜂拥而来。(《曲洧旧闻》上说,“政和以后,黄冠浸盛,眷待隆渥,出入禁掖,无敢谁何”)。
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部)有一个叫王老志的神棍,自称得汉钟离先生授予仙丹,得化为仙,抛妻弃子,结草庐田间,名气很大。太仆卿王亶为了邀宠,三顾草庐,把他带入京师,先豢养在蔡京家。选了一个合适的时间,进献给赵佶,给赵佶惊喜。王老志见了赵佶,先不说话,呈上一个大信封。弄什么妖蛾子呢?赵佶疑惑着打开了信封,一看,眼珠子差点掉了下来。里面竟是几首极其肉麻的艳诗!说是艳诗还是客气的,也许应该称为淫诗更妥贴。读到这些淫诗,赵佶满面通红,羞愧难当。
原来,那些诗,“乃昔岁秋中与乔、刘二妃燕好之语也”,全是自己写给乔、刘二贵妃的床头语、枕畔诗。这个死道士,怎么知道了这些呢?一定是活神仙降临啊!想到了这儿,赵佶啪的一下子就五体投地了,拜的那叫一个投入。拜过真神,奉过佳茗,赵佶正式宣布,赐王真人“妙观明真洞微先生”之称。可惜这位“妙观明真洞微先生”竟是短寿之人,虽有仙丹护体,第二年竟然得了重病,死了。
不过赵佶没功夫遗憾,因为又有一名法力更高的得道高人降临了。这位高人姓王名仔昔,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人,初隐于嵩山,据他说,他遇上了东晋年间的许逊许真君,得其真传,并授有《大洞》、《隐书》等道家七元秘籍,能知人前五百年和后五百年的生死事,赵佶大喜,赐号“冲隐处士”,又进封“通妙先生”,将之安置在上清宝箓宫居住。
赵佶推崇道教的最高潮,是林灵素的出现。赵佶第一次见到林灵素,就有些眩晕,因为林灵素长了一副非常迷幻和抽象的脸,而脸上的两个小眼睛不避人,直勾勾地盯着赵佶看,看得赵佶内心直发毛。按照封建礼节,林灵素这是大不敬,应该处斩。可是赵佶出于对神仙的尊敬,不敢,反而很心虚地问:“先生过去当过官吗?曾经见过我吗?”“活神仙”林灵素从容答道:“我往年曾经在天上玉皇大帝那儿当差,侍奉过圣上您的大驾。”
赵佶更加眩晕了,您说您在玉皇大帝那儿当差,您还当您自己是太上老君啊?怎么?你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林灵素的目光锐利,像刀锋一样直逼赵佶。赵佶机伶伶地打了个冷战,喃喃道:“那段事如今我还恍惚记得。我记得你好像是骑一头青牛,咦?那青牛在哪儿呢?”“我把它寄牧在外国了,不久就会来的。”林灵素神情严肃,一点儿也不像开玩笑。哦——是这样。赵佶使劲拍了拍脑袋,仿佛真的从遥远而又深邃的记忆中想起了什么,可是却又总是捕捉不到。
林灵素于是很负责任地帮助他,一点点地唤醒他那一直沉睡不醒的前世记忆。他告诉赵佶,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神霄中有一个玉清王,是上帝的长子,主持南方的工作,号称长生大帝君。这位长生大帝君转世投胎就成了陛下,为了辅助陛下构建人间,还有不少仙官也跟着下凡了。他板着手指头说,蔡京原来是天上的左元仙伯,王黼是文华吏,蔡攸是园苑宝华使,童贯等一干人也都名列仙班,而他自己,则是原先神霄中名叫褚慧的仙卿。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赵佶如梦初醒,怪不得这么热闹,原来大家上辈子就有缘!欣喜之余,他将林灵素封为“通真达灵先生”, 赏赍无算,并赐予金牌,可以随意出入宫中,并筑通真宫供他修行居住。为了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上帝的长子,赵佶命林灵素在上清宝箓宫宣讲青华帝君月夜降宣和殿的秘密,那一场会议,有二千名道士参加,巨热闹。为了扩大影响,赵佶又建了一座仁济亭,广施符水;开神霄宝箓坛,下令天下吏民都必须全部接受神霄秘箓。
不久,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兴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没有道观,就将佛寺改建,一律在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等神霄系神像。林灵素负责主修道书,改正诸经醮仪,校对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逢初七,就召开会议,重复讲解三洞道经与玉清神霄王降生的故事。每设大斋,动用费高达数万缗钱,称“千道会”。赵佶在旁边设幄面带微笑地听讲,林灵素则升高正坐,所讲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处,所幸林灵素语言诙谐,时时“杂以滑稽喋语”,经常笑场,会场也跟着哄笑,全无君臣之礼。
林灵素还伪造了好几起诸如“青华王昼临坛”、“火龙神剑夜降内宫”的闹剧,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这一股妖风刮起,“京师士民信道者日众”。赵佶又撺掇道箓院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他降诏说:“我是上帝的大儿子,是太霄帝君,眼看中华被佛教异化,才请求降生人世,令天下回归正道,你们赶快奉上表章,册封我为教主道君皇帝,执掌教门。”同时,赵佶又让道箓院把后宫的郭皇后册封为金庭教主、孟皇后册封华阳教主。反过来,赵佶则册封林灵素为温州应道军节度。此后,又加号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冲和殿侍宸”等。
林灵素更加强肆无忌惮,他出入呵引,很有派头,也很有排场,欺男霸女,甚至敢与王子抢路,老百姓称其是“道家两府”,意思是他的权势已经可以和宰相并列了。
他撺缀赵佶说“佛教专门残害道教,现在虽说不能将之全部铲除,但可以将他们合并入道教,佛刹改为宫观,释迦牟尼像改塑原始天尊,菩萨改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一律蓄发顶冠执竹简,改行做道士”。这个想法太有创意啦!宣和元年(公元1119)正月,赵佶下诏,改佛教为道教,改换服饰,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这样一来,林灵素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的徒弟有两万多人,一个个美衣玉食,为害一方。
可以这样说,赵佶在位的二十六年时间里,他就生活在这样一大群奸佞宵小的社会蛀虫之中,朋辈为奸,无视民间疾苦,鼓吹“丰、亨、豫、大之说”,沆瀣一气,胡搞乱搞,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许多百姓为之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而大宋政府历年的积蓄也被挥霍一空,朝堂上下,群魔乱舞,乌烟瘴气,败国之象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