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曾子发火 竟然是因为他太迂腐
我们读《论语》,会看到一个无比真实与可爱的孔子,他喜欢唱歌,遇到喜欢听的歌曲,常常会请演奏者和自己合唱,有时候他会和自己的弟子开玩笑,但涉及到道理时又特别说明这只是玩笑而已;有的时候他会严厉批评自己的学生,比如子路,但学生遭遇不幸时,他却是流最多眼泪的人。
孔子对曾子是非常喜欢的,他认为曾子虽然天资不高,却非常努力;曾子虽没有许多言论,但他却在自己的德行上很用功。孔子把自己晚年关于孝道的许多思想传授给了曾子,经过整理,重要的儒家经典《孝经》问世了。但历史上也记载过孔子严厉批评曾子的一次事件,这件事让我们更加确信,孔子根本不是一个迂腐的老人。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曾子,名字叫曾参,他的父亲曾点从很早的时候就跟着孔子学习文化。因为孔子教授弟子,没有现在的学制说过了几年就得毕业,所以曾点跟了很长时间,直到儿子长大,而曾子也拜了孔子做老师。因为孔子经常对学生们讲孝道,所以这个学说对曾子影响很大。当然,古代学习不是脱产的,一边学习还得一边参加劳动,解决生计问题。所以曾子经常也在田里参加劳动。
有一天放学回家,曾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在家门口的田地里给自己的瓜苗除草。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他肯定要帮父亲做这件事情。于是他跟父亲说了一声,拿起锄头就开始干活,但是不知道怎么了,他不小心把一个瓜的根弄断了,本来长势喜人的瓜,过段时间就能吃了,但现在只能报废。好心办了坏事,他看见本来乐呵呵的老爸,脸一下就挂起来了,十分的不好意思。
“瞧你这点本事!”曾点发火了。这可是自己心爱的瓜田啊,这孩子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为曾点很早就丧妻独居,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出来劝劝他消消气,心情估计也不是很好,于是他先对曾子发了火,然后拿起一个大棒槌就朝曾子身上招呼过去。
一个文弱书生被打一拳头,估计都能摇摇晃晃好半天,更何况是个大棒槌,但是曾子竟然没有躲,他觉得让父亲消了气才是最大的孝顺,所以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让父亲打。曾点也没想到平时这么乖的儿子竟然连躲都不知道躲,一时收不住手,那个大棒子就重重地打在曾子身上。“扑通”一声,曾子晕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也不知道是在气头上还是自己也吓傻了,曾点也没有管自己的儿子就进了屋,反正你小子就躺在这里吧。
过了好久,曾子醒了,他挣扎地从地上爬起来,左右一看,还好,命还在,没被当爹的打死。不过作为一个孝子,曾子马上就想到,自己的父亲估计心里也不好受,岁数大了,怕出什么闪失。他没有抱怨父亲对自己施暴,跑到父亲面前柔声下气地问:“刚刚我得罪了父亲您,您用了这么大的力气来教训我,有没有伤到身子?”而他父亲还是铁青着脸,一句话也没说,也没有问自己挨了打身体有没有出问题,曾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他想要让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己没事,于是就弹起琴,唱着歌,意思就是我现在身体好着呢,没有因为被打而伤了身子,父亲大人您放心吧。这件事情做得简直比孝子还要孝子啊。
这个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很快就传到孔子耳朵里。孔子发火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下次曾参再来,你们别让他进来。”曾子听到这个事情,觉得自己很委屈,请同学告诉孔子说想知道这件事错在哪里。
孔子让没有他进来,对让自己的学生对曾子说道:“你跟我也学习很久了,你不知道吗?我们的古圣王舜在侍奉自己的父亲瞽瞍的时候,瞽瞍每次想叫舜帮他做事,舜都在身边,但是瞽瞍想要杀害舜的时候,却从来找不到他。犯了小错,父亲轻轻打你,你当然可以受着,但是要是父亲来真的,你应该马上就逃走!所以瞽瞍才不会犯下父亲不应该犯的罪,而舜也不失自己对父亲的孝顺。而你呢,侍奉自己的父亲,父亲有可能要杀你的时候你都不躲避,如果真的被打死了,那是陷父亲于不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啊!你也是天下百姓中的一员,如果让自己的父亲杀了一般民众,那是多大的罪?”
曾子听到了这段话,才意识到自己的愚孝是多么不合适。于是他悔恨地说:“原来这件事我真的做错了!”他真切地反省了自己,然后又拜见孔子去道歉。
通过这个故事,其实我们可以看得很明白,孔子这个人很懂得权变,他一点也不死脑筋。但是今天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会把儒家的孝道理解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愚孝愚忠,还信誓旦旦地说儒家们说“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思想多么禁锢人们的思想与自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