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君王朱元璋 他建国300年影响700年
自成化时代开始,明朝政权已经没有了致命性的威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已经基本解决。全国上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商人逐渐走到了前台。明朝建立的“洪武体制”面临着崩塌体系。在某些历史学家眼中,“洪武体制”相对于南宋的灭亡来说则是一种倒退,因为,自南宋灭亡后,包括王夫之、黄宗羲在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亡天下”了。
洪武体制只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并不落后
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一点。即南宋政权包括之前的北宋政权,是一种集权思想与分权思想的抗衡,正如黄宗羲所说的秦尽、元尽,说的皆是秦前战国的分权,元前的南宋分权思想。而这种抗衡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只不过到了南宋阶段,分权思想比较强大,由此,才有了一些在今天看来比较民主的思想。例如“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其实,这和战国时期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类似。
非常不幸的是,每当出现上述观点的时候,正处中国的乱世,这种思想出现不久,所提出这种思想的国家或朝代就会被另一个统一的王朝所替代。更为可悲的是,这种分权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的实践几乎都是失败的。几乎都没有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三农问题。南宋经济那么发达、文化思想那么活跃,但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这是中国历史的一道难以逾越的思想与实践鸿沟。“洪武体制”只不过是另一个集权与分权思想斗争的轮回而已,根本谈不上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倒退与否。如果是进步,它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真正实现过?晚明同样也是如此,它也是倒在了这个问题上。
明武宗的不作为,确实导致了一种分权的实现,各地方官员有了较大的政治自由度,但最终,还是出现了张居正改革这样的集权变革。其后,继续分权,导致了晚明的极度繁荣,继而,天灾人祸频仍。李自成入主北京推翻明朝,清兵进主中原。再一个轮回开始。
自正德的爹弘治皇帝开始,“洪武体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荒政体系就已经开始出现问题,用于救灾的粮食仓储制度便出现了颓败态势。洪武体制陷入了逐步塌陷的危险。问题是,一个成熟体制的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朱元璋父子用了50年的时间构建并将其形成制度稳固下来后,运行了百年后开始逐步变坏,而变坏的速度也用了百年的时间。所以,体制、顶层设计并非一朝一夕建成,但建成之后,它的存在也将是长期的。
洪武体制的不得已,它抓住了中国问题的本质
本人认为洪武体制有四大内容,即限制人身自由的户口税收制度;经济方面的开中制;洪武荒政体制;官员薪酬制度。
明初,因为生产力、统治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朱元璋,尽管可以靠前代降臣的统治经验进行政治维持,但毕竟能力较为薄弱。再加上多年的战争造成财政收入锐减、财政支出庞大。一方面,他加大了纸币的发行、开中制的建设等,但这些只能是解了燃眉之急,最重要的是对百姓的管理,这才是根本。为此,朱元璋在继承前代将全国百姓分为民户、军户、灶户等不同类别外,还对百姓出行的里程进行了限制。将百姓紧紧地控制在当地,减少不同地区的人之间的交流,从而也就降低了可能的各种事变的发生。
除了限制百姓的人身自由外,洪武体制的另外一点就是官员低薪制。再一点,就是开中制的建设,给予商人一定的经济自由。同时,就是四大粮食仓储制度。四大粮食仓储制度与报灾、勘灾、救灾措施和医疗体制,构成了洪武体制的一大主体——洪武荒政体制。
明朝是一个自然灾害频仍的朝代,据《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统计,水、旱、虫、震、疫、沙尘、风、雹、雷击、霜、雪、冻害等十二类自然灾害,明朝共发生3952次。其中,水灾、旱灾、地震、瘟疫四类自然灾害最为严重。朱元璋对于灾害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几百位帝王中无人能比。因为,朱元璋青年时代所处的境遇,使其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地体会,他知道,老百姓最看重什么。只不过,他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温饱阶段。以封建社会一个帝王,能够以自己的思想和学习保证二百年的江山稳固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后世温饱阶段后的体制建设,该由后人去解决。可惜,明朝没有这种帝王出现。清朝倒有一位,他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胤禛。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四十五“备荒考下”中所说:“洪武初,令天下县份,各立预备四仓,官为乘谷收贮,以备赈济,就责本地年高笃实人民管理。盖次灾则赈粜,其费小;极灾则赈济,其费大。”天下无收则民少食,民少食则将变焉,变则天下盗起,虽王纲不约,致使强凌弱、众暴寡,豪杰生焉。自此或君移位,而民更生有之。联所以切虑三时,虑恐九年之水,七年之旱,民无立命。所以读听之间,不觉毛发悚然而立,惊畏如是,为此也。
四大仓在赈济方式上有所不同,预备仓(相当于今天的国有粮库,储粮的主体)用于赈粜(粮价上涨时,以平价或低于市价的方式向受灾者卖粮)、赈给(将物品无偿发送给灾民)、赈贷(将粮种借贷给受灾人并设定利息,来年连本付息偿还);
常平仓(战国时李俚创立,用储粮平抑灾害时的粮价,地方政府的粮库)只用于赈粜;
义仓(隋文帝时创,通常是州县一级,是政府面对百姓的第一线粮库)用于赈给;
社仓(宗族或民间自救组织的粮库,南宋朱熹创立)用于赈贷。
四大仓制度的构建,直接购置了从中央到民间的四层保护体系。可以说,是极为稳妥、安全的保障粮食安全的一种方式。但是,自弘治开始,四大仓制度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当正德皇帝下扬州时期,苏州、扬州这些江南城市的救灾已经开始靠募捐了。到了万历末年,政府甚至退出了救灾主体的行列。江南地区许多身处救灾前线的反而是乡绅或商人。
同时,朱元璋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从为皇家服务的太医院,到为各地诸侯和权贵服务的良医所,以及在洪武三年(1370年)建立的惠民药局,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医疗体系。并规定“各布政使司,各府,首领官,医学正科各一员;各州,医学典科各一员;各县,医学训科各一员”。平时,他们的职责就是救治“贫病”的社会弱势群体。朱元璋特别下令,不得因无钱而拒绝治疗病人,惠民药局甚至经常免费赠药。遇到灾祸时,惠民药局则负责救治灾民、施药送药以及掩埋尸体等。
惠民药局自洪武年间开始,直到万历年间仍然运行正常。万历十五年(1587年),惠民药局在处理北京地区发生的瘟疫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万历皇帝命太医院派人联合惠民药局共医治病人109590人,舍药折银14618.5斤。正是因为两大灾难救治体系的建立,才使得明朝虽然多灾多难但仍屹立了2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