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解密:唐宋诸位诗人是如何描述清明时节的?

2016-12-03 13:59:47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 4月5日。 2008年,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其实,在唐宋时期,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 4月5日。

2008年,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其实,在唐宋时期,清明就是法定假日,短的话放假四天,长则七天。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习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期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早在西周时,人们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曾提及一个齐国人,向妻子吹嘘自己跟有钱有地位的人在一起吃饭,原来却是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已经开始盛行。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颁布敕令,将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于是,扫墓成了社会风俗。

那么,唐宋诗人是如何吟《清明》的呢?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形式多样。但是,杜牧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路上行人欲断魂”,着重写诗人的情感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触景生情,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望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焕然一新的景象,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前抑后扬,相映成趣。这首诗,整篇都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巧妙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北宋诗人王禹偁笔下的清明显得与众不同:没有花也没有酒的清明节,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像山野荒寺修行的僧人一样,使人觉得冷落萧条。一切对于诗人来说都显得很淡漠,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王禹偁借写清明,写出了过去读书人的贫困生活和苦学精神。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品味着孤独,苦苦地追寻。看似做作而自恋,但这首诗从语言到情绪上的淡泊还是比较到位的。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可以说是清明诗的又一境界和新的高度。

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叹。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形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政治上的坎坷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总之,诗人生动地描绘了万物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与杜牧诗不用典故,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乡村风俗画,两首诗相映成趣,给人以美的享受,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