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李鸿章签下了一堆卖国条约 后世为何不忍心骂他

2016-12-01 14:35:54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历史上有一些大人物,却注定毁誉参半,身躯盖棺,争论不止。李鸿章,便是这样一位 。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这都是一个招骂的名字。提起这

历史上有一些大人物,却注定毁誉参半,身躯盖棺,争论不止。李鸿章,便是这样一位 。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这都是一个招骂的名字。提起这位清朝晚期军机重臣,很多人就下意识想到四个字:丧权辱国!

虽说就丧权辱国这事说,李鸿章不是清朝第一个,却是公认经历这事最多的一个。

仅说签不平等条约的数量,清末七十年间,他就独占鳌头。亲手签下《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没经他手却堪称割地最多的《中俄伊犁条约》,也是他一手促成。

特别招后人仇视的一个事是,他临终前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不但令中国在之后四十年里,连本带利赔出去七亿白银。其中的一半左右,更赔给了死敌日本。这些钱的用处,以一位参与《剑桥中国史》编写的华裔学者的呼号说:每一块庚子赔款的(辛丑条约)纹银上,都沾满了抗日军民的鲜血。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仅以这些业绩论,煌煌五千年,再没有一个中国官僚,能似他这样,既卖国卖的这么“勤快”,又卖的如此“大方”。

如此“高端大气”的表现,也造就了他长期不堪的公共形象,以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教科书里的定性说,李鸿章就是“在血雨腥风中节节高升”。建国早期的各类爱国主义电影里,他更是常抢戏的标准奸角。甚至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相声大鼓书里,也常被编进去调侃一把。以某相声大师的感慨说:清朝高官享受这待遇的,除了他就是和珅。

这位清末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就这样受够了唾骂,甚至被演绎成笑话。

但是,在另一批国人眼中,李鸿章这个名字,去意味着一种神话般的存在。特别是近代一批政治经济英才们,对于李鸿章亲自参与主导的洋务运动,都清一色表达出由衷的赞叹。而他的成果,每一件更都是标准的硬实力。哪怕是在甲午之战中悲壮覆没的北洋水师,这个他一生倾尽心血的家业,也一度是全世界排名第六的强大力量。堪称中国近代海军的先声。哪怕在甲午战败,马关条约落墨,身败名裂的李鸿章被迫出国考察的黑暗岁月里。他造访纽约的活动,成为同年轰动美国的大新闻。以《纽约时报》的评语说:从来没有一位外国人,可以在美国获得如此隆重的礼遇。

他人生中这些曾经灿烂的瞬间,随着时光的流转,早已脱去历史的风尘,在岁月长河的深处,闪烁出耀眼的华彩。并越发令现代人倾慕。因而在最近三十年里,有关李鸿章的正面评价,已悄然与日俱增。甚至出现了各种至高无上的赞叹。将他看做中国摆脱愚昧,走向近代文明的旗帜性人物,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但无论是极度的贬低,还是高度的赞叹,却不可避免,滑向了偏轨的极端。该怎样评价李鸿章,或许他自己的一段话更加贴近些: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仅从这个角色说,对照晚清风雨飘摇的现实,李鸿章这位自封的“裱糊匠”,实事求是说,真的很尽责。不妨让我们来纵观李鸿章一生,理性的分析一下晚清内阁大臣李鸿章的功与过。

他的第一个裱糊活,就是著名的镇压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不久之后,李鸿章便领军投入到了镇压平定太平天国的行动之中。

这件事照着许多历史书的说法,就是镇压人民起义。可要细看下去的话,这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却真有太多不堪之处。照着史料的通用说法,就是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局限性有多大?且不论领导层迅速腐化,骄奢淫逸。更不说其田亩制度,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占领区里各种横征暴敛,人民所受的苦难,不比清政府时代轻多少。而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明的毁灭,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军所过之处,儒释道三教的图书文献全部焚毁,六朝古都南京更被破坏严重。以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呼号说:孔圣人如果有知的话,看到他们的暴行,都要痛哭于九泉。

圣人都会如此,何况是千千万万读圣贤书起家的书生。客观看待那段历史就知道,当时有太多身份草根却满怀热血的士人,不计功名利禄赏赐,只为捍卫圣贤道统,便抛家舍业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很多人更百战不悔,浴血捐躯。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很难拿“镇压起义”的帽子轻易扣。

而当时的李鸿章,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他跟随恩师曾国藩,练兵从军征战,历经多年生死厮杀。最初的时候,还曾与许多同门袍泽相约,完成这件事业,便辞官回乡,甘老林泉。然而从此以后,就走上这条交织着风光与屈辱的别样人生路。

在与太平军的浴血征战中,李鸿章官位节节攀升,眼界却也第一次开阔。他的外国搭档,英国青年军事才俊戈登,仅靠五千名洋枪洋炮武装的中国兵勇,严格依靠英军操典训练,就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新型铁军。

以英美驻上海领事的赞叹说,这支“中国军队”,战斗力完全可以和英美一流部队媲美。这对于李鸿章等习惯了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接连战败的中国官员来说,无疑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刺激。

当然说起这位英国搭档戈登,后人津津乐道更多的,是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干的一桩丑事:苏州杀降事件。在利用戈登策反的太平军纳王等降兵里应外合,兵不血刃攻克太平军重镇苏州后,就立刻不顾戈登反对,擅自杀掉了这些降兵。这事按老百姓话说,叫卸磨杀驴,以戈登的愤怒指责说,是玷污了军人的荣誉。以至于悲愤的戈登,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拿着火枪找李鸿章决斗。如果不是英国大使出面劝架,当时暴怒的戈登,很可能就把李鸿章打成筛子。

而这一件事,也极大暴露了李鸿章在性格的缺陷,以老冤家左宗棠的评价说,李鸿章最大的毛病,就是总“失心疯”。越是重要关键时刻,却越是在大局上欠考虑。同治年间主张放弃新疆如此,甲午战争时期几个关键战略失误也如此。而这时杀降,却也预埋了这样的伏笔。即使降兵不可信,在这样的时间地点做出这样的事情,却也分明是一种头脑发热的愚蠢。这也是李鸿章一生所做的最为失败的事情。

即使是为此与他近乎反目的戈登,在不久后离开中国前,却还是原谅了他。甚至在依依惜别时,更为他留下了几乎影响他后半生的一句话: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训练有方,贵国自能转弱为强。

必须承认的是,从淮军的壮大到北洋水师的辉煌,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李鸿章就一直依照着戈登的祝福,扎扎实实的在做这件事情。即使一个多世纪以后回眸,这依然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他用自己的方法开始了救国图存的道路,用尽自己的全力,来实现清王朝的振兴富强,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抛开李鸿章兴起洋务运动的最初目的不论,也不去争论这洋务运动最终是以失败还是以成功而告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这场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当然,以他自己的自嘲说,他只是个裱糊匠。而他的裱糊成果,也在那种残酷的甲午战争中,被悲惨的打回了原型。以至于有人总以此说:洋务运动失败了。

但如果对照中国的发展说,这无法说明洋务运动的失败。因为拿着洋枪开着铁船去打日本,和鸦片战争时期拿着大刀长矛坐着木头船去打英国,本就不一个性质。更重要的意义是,甲午战争中国败了,但是已经建成的船厂等工业,并没有因此败。已经更新装备的中国军队,更不可能倒退回去用长矛。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只是因为人家跑的更快。但中国,毕竟实实在在的跑起来了,真正为大清催动奔跑强心针的人物中,李鸿章是十分重要的一位。

很多人认为李鸿章是典型的清朝的走狗,但却不知道,李鸿章已经可以算是当时比较开明的官员了,很多人不知道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李鸿章曾暗中保护维新人士,有人曾向慈禧太后说他是维新派,慈禧太后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的回答非常简洁——“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这位自嘲的裱糊匠,内心的深处,其实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不再只做裱糊的活,而是实实在在的推陈出新,搭起中国的脊梁。

而且,李鸿章甚至在孙中山游说其造反之时,没有杀掉孙中山,这说明李鸿章内心深处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碍于那种忠君报国的思想,那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罢了。

一首宛转悠扬的安徽小调《茉莉花》传唱大江南北,可谁又能想到这首歌背后,李鸿章的故事呢?

在当年万国运动上,当各国的国旗伴随着自己本国的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了黄龙旗升起之时,舞台上确是一片的寂静,全场一片哗然——一个偌大的大清帝国,竟然连一首国歌都没有!

场上响起洋人阵阵嘲笑声。就在这时一位已经年近七旬的老人站了出来,步履虽不甚稳健,但却是一脸的严肃与庄重,他就是李鸿章!他走到了黄龙旗下,尽可能的挺直了已经被压弯的脊梁,唱起了自己家乡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喧嚣的会场瞬间重归于寂静,唯有李鸿章的歌声在场地上回旋着。一曲唱罢,雷鸣般的掌声响遍四面八方。

有的人说,再多的赞美,都无法掩饰他曾签订无数丧权辱国条约的真相。

战争战败,朝廷中就必须要有一个人被派出去,签订条约。然而谁都不愿意做这个站出来的人,因为谁站出来,就是卖国贼!背负着国家与民族的屈辱,注定要遭受后人的唾弃与谩骂!

然而这时站出来的,却又是李鸿章。李鸿章仿佛就是清政府的万金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去;洋务运动,李鸿章去;签订条约,李鸿章去。

李鸿章仿佛就是独自一人承担了所有罪恶的人,他就是清政府的挡箭牌,把后世所有的谩骂都引向了自己。

有个与李鸿章打过交道的外国外交家是这样的评价他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然而他手中的筹码实在是太少了。”在中日马关会议的谈判中,面对那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或“不允”两种选择,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中堂一直磨到黄昏时分,口干舌燥的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赔偿,然而正如那外交官所说的“他手中的筹码实在是太少了。”弱国无外交,红口白牙如何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实在达不到削减五千万赔偿的目的了,李鸿章便请求减少两千万两。最后甚至是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求他看在自己一把老骨头的份上,多少减点吧。

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臣,能够为了国家利益,能够放下身段,以哭来请求减轻费用的,我想到的唯有李鸿章一人而已。可以说他是忠诚的执行了清朝廷“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使命。最后日方以中方代表的生命为要挟,李氏父子只好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文章的最后,引用一句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关于李鸿章这位晚清的朝廷重臣不平凡的一生,还有更多的我们值得讨论与研究的地方,时间也终将会给李鸿章一个合适的定位!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