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崖居遗址是北京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遗址,位于延庆县西张山营西北的一条峡谷中,共有洞穴117个,开凿于崖壁的沙砾花岗岩石上,为唐、五代时期“奚人去诸部”所凿。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古崖居简介
位于延庆县西部约20公里处的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的峡谷中。
这里是古代人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居所。在峡谷中一条不到10米宽的山沟两侧,距离谷底近10万平方米的陡峭花岗岩石壁上,遍布着人工凿刻的大小不同的石室。古崖居依其开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前沟南、北、东三坡凿有91处石室;后沟东坡一处凿有26处石室;共计117处石室。这些石室的洞口毗邻,位置错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两暗的三套间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楼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桥相连。
古崖居留有许多的人类生存痕迹,如门、窗、壁橱、灯台、石炕、、排烟道、石灶和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宽可容二人;有马槽的为马厩,一般可容四五匹马。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当地人称其为"官堂子"的大洞穴,它建造得相当精巧,而且位于最高处。在宽敞的大殿内,四根雕凿细致的石柱撑起洞顶,中间一张宽大的石床,内有石桌石凳,估计为首领的住所。
古崖居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对于它的开凿年代、用途及历史背景,研究者们有的认为它是古时屯兵之所,也有的判断其为江湖上绿林好汉的藏身之地,迄今尚无最终定论。游客不妨亲临实地,所见所得,自己做一番判断。
“中华第一迷宫”
延庆古崖居,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迷宫”,是由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居室,共有117个洞穴。它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古人洞窟聚落遗址。其开凿年代和用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九○年被北京市文物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历史、习俗提供了依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求识欲强的青年和乐于寻古探奇的游人。为了加强对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古崖居古人类遗址保护区,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峡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刻凿的大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廿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或单间,或2—3室相通;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廊柱历历,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弘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门、窗、炕、灶、马槽、壁厨、烟道等一应俱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美学规矩。
古崖居的布局
崖居依其开凿的石室位置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可以分成前、后两个区域。前沟南、北、东三坡凿有91处石室;后沟东坡一处凿有26处石室;共计117处石室。这些石室的洞口毗邻,位置错落有序,石室一般高1.8米,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其中以一明两暗的三套间居多。全部石室分布成楼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桥相连。走进古崖居,可以看到,古崖居留有许多的人类生存痕迹,如门、窗、壁橱、灯台、石炕、、排烟道、石灶和马槽。有炕的的石室是居室,炕宽可容二人;有马槽的为马厩,一般可容四五匹马。这些洞穴或呈长方形,或呈正方形,还有的为圆形;有单间、套间及三套间;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仅为3—4平方米,洞穴内的高度一般为1.5—1.8米,深为1—6米不等。各个洞穴内分别凿有石门、石窗、石炕、石灶、马槽、壁厨、气孔、排烟道、廊柱等,一应俱全,且布局十分合理。其中,有一处开凿相对豪华的居穴被成为“官堂子”,它建造得相当精巧,而且位于最高处。在宽敞的大殿内,四根雕凿细致的石柱撑起洞顶,中间一张宽大的石床,内有石桌石凳,不用说,这是头领的住处。
考古研究
鬼衙门
在北京的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一般人们管它叫做军都山。实际上,过去它一直叫“北山”。因为地处大山深处,所以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传说。但是在这众多的传说当中,有一个“洞沟”的故事却特别引人注意。据说,要是沿着山沟往里走,走上一阵子,就会看到一个衙门,这个衙门有很多很多的房子,可从来没有人住过,因为它是一个鬼衙门。这个洞沟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的鬼衙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发现
1984年,负责文物调查工作的延庆县文物管理所前任所长程金龙走访北山周围的村子时,第一次听老人们说起了“洞沟”。他吃了一惊,就在自己身边的北山里头,会隐藏着什么秘密呢?程金龙在村民的带领下进山一探究竟,果然在山崖上,发现了规模庞大、整整齐齐的一排排洞室,看样子像是用来居住的屋子。从勘察结果来看,洞室分布在两座山崖上,一共有140多间,样式很丰富———有单间,有里外套间,甚至还有上下相通的复式结构。原本遮挡在前面的山体不知在哪年哪月坍塌了,露出了这些石屋。程金龙觉得很奇怪:什么人会在这里造屋子?目的又是什么?
在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与这些石屋相关的记载。石屋里几乎什么也没留下,墙壁上只有凿痕,没有文字或图画;屋子里空荡荡的,门窗也都成了一个个空洞。考古人员就像是面对着一座空城,一切与原来主人相关的证据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延庆境内的古崖居因古人在山崖上开凿石窟居室被称为千古之奇。然而,这些浩大的建筑为哪个年代,何人所为,至今无确切的定论,被称之为千古之谜。最近,随着考古学家获得的重大发现,古崖居千古之谜有可能被揭开。
边关士兵的军营?
著名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教授一直怀疑古崖居是汉朝边关士兵居住的军营,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所以很难将自己的推测变为事实,今年三月,杨教授根据当地村民对狐狈沟一座海拔600米高山的描述准备再次进行考察。4月11日,考察队与本台记者一行顶着七级大风开始对沿狐狈沟山涧西侧进行了探察,在经过仔细的寻找后,考察队在一处山顶惊喜地发现了一段南北长135米,东西不足50米,高约3米的残墙。
这俗话叫烽火台,在汉文献上这也叫坞壁,这坞呢,就是后台,围绕烽火台守候,包括那个戍卒,守候那当兵的,包括他们的宿舍都有了,所有这些内容,一个小城堡,这是那城堡的墙。
这段残墙依山势而建,由于三面环山,所以站在城墙上,正前方的平原尽收眼底,所以是个瞭望敌情的最佳地点。随着考察的进一步深入,队员们在这处残壁不远处,还发现了一处烽燧灶坑遗址。
现在我们发现的这个坑,应该是个点火位置,石头这还能看到熏黑的痕迹,下面还有当年的草木灰。
在对当年戍卒居住房屋遗址发现的同时,一块巨大的碾盘又呈现在考察队面前,根据残墙的规模和样式以及这些当年驻守边防戍卒生活的痕迹,考察队断定这里就是汉朝的侯台遗址烽火台。而根据烽火台东侧一些类似古崖居同一风格的石窑,杨教授则肯定了自己的推断,那就是这里的侯台遗址烽火台与古崖居实为一体,就是当年汉朝边关的一处战略要地,而古崖居则是边关士兵居住的军营。随着这一遗址的发现,古崖居建造历史将有可能前推800年。
古崖居的建造者失踪之迷
建造者周密规划打造了一个家,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建造者在石屋中没有留下更多线索,但程金龙坚持在古崖居周围继续调查走访。终于,他又有了一个震惊的发现:形式相同的石屋远不止古崖居一处。在北山一带,这样的石屋至少还有七八处。不过,它们的规模都要小,有的几间,有的几十间。室内同样也没有遗留的物证。如此大面积的分布,意味着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数众多,在规模上足以构成一个部族———一个神秘的部族。
程金龙马上将新的发现告诉了北京的有关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玲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始在史料中寻找线索。翻阅文献时,一支曾经强大的民族吸引了她的视线:这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没在妫州的北山附近,而妫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庆一带。
王玲了解到,奚族后来背叛了契丹,集体迁往现在的延庆北山一带,曾在山中居住,但没人知道确切的位置。可是奚族以游猎为生,理应对帐篷更熟悉,他们能造出这样完整的方形石屋吗?王玲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过相当大的改变,很可能把汉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这样在山地上凿成了像屋子一样的东西。
住在这片山崖上的人们,曾在石屋里烧火做饭,在下面的马厩喂饱牲畜,到“官堂子”举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规划、投入心血打造了一个家,这些人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这里是奚族人的家,那么,历史文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线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约30年,之后被契丹发现,强行遣返东北故乡。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设计巧妙的石屋,让后人去猜想。时光荏苒,一天表层山体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这一奇观。
转载请注明来源:360常识大全网 http://www.360changshi.com/